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寄希望于专家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15
不知从何时起,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教育产业,诸多高校的团队开始做起了校园文化,他们深入学校,提炼概括,精心打造,一个全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脱颖而出,或是幸福教育,或是快乐教育,或是尊重教育等等,从核心理念,到制度文化,再到景观设置,自成一格,别出心裁,相得益彰,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心动。一般而言,这样的文化设计价格不菲,至少十万元以上,但是,学校管理者却不惜花重金,包装打造,因为,金钱买来的是品质,是档次,是效果,为了外在的形象,这样的花费很值得。
基层学校与高校专家团队精诚合作,专家教授用自己的理念包装学校,提升学校的品位,拉动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借助专家之力,为学校提供智力的支持与方向性的引领。这样的合作无论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基层学校而言都有积极的意义,应当值得肯定。然而,将校园文化寄希望于专家,仅仅通过一掷千金的花销来取得所谓的办学品质,却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之举,而学校所丢失的恰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
校园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人的文化,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不论如何,都不能丢失人的存在,都应当将人放在第一位,校园文化是一种空间的设置,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制度的完善,是一种境界追求。校园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制度、景观等等,终究是一种外显性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基于人发展的一种正确导向,一种价值引领,因而,终不能脱离人的存在。置身一所校园,外显性文化,只是先入为主的直观性感受,但是,是否能够真正触动人的心灵,还是在于校园师生那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由内而外的生发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靠人为设计就能实现的,而是一种时代的传承,一种潜在的精神,而这则需要学校的每一位教育者,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的累积与构建。从某种层面上说,校园文化就是要实现外显化的景观与师生心灵气质的高度契合,有效统一,景观文化影响师生的行为,但是,却并不是决定因素。如若学校无视人的存在,仅仅靠外力打造下的校园文化,而不能与师生的心灵达求和谐统一,那么,校园景观文化再精致,理念口号再前卫,也只能空洞而虚浮。
高校的专家,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深度,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在反复的的校园文化设计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建构,而这种系统性成果,极易复制、传播与扩散,因而,他们往往用一天的时间,就可能设计出一所校园的文化建设方案。实质上,他们仅是选取校园特质的一个标签,而系统迁移成型系统化校园建设方案的成果罢了,这里除了标签的独特之外,其他追求的多是统一与齐整。虽然看上去高大上,或是美轮美奂,但实质上却逃脱不了形式与内容的隔离,以及特色与融合的欠缺。
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由内而外,自主生成的,并不一定非得挖空心思贴上一个标签,取名某某教育,然后,再用格式化的词句凝练所谓的制度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打造一个系统的架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之美,胜过精雕细琢。校园文化亦是如此,花重金,请专家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看似工整,但却缺少了原生态的自然。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应当是宁静的,校园也应当是宁静的,静静的教书,静静地育人。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生成对教育的认识,完成对校园文化的个体建构,并在教师个性化建构过程中,形成一种多元而系统教育空间,这就是理想的校园文化,这就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校园文化,不用花钱买,花钱买终究也是买不到的。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