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农村教育的桃花源!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15
艳阳高照,深山老林却遮天蔽日;周道如砥,寒门学子却步履阑珊;头顶一个太阳,同在一片蓝天下,凭什么只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广袤农村的大地上:不要问我们来自哪里,也不要问我们能从这里会得到什么,因为我们压根儿就没有心思去想过,我们所想的就只有寻找农村教育的桃花源。这条路或许会很艰难,甚至是充满了荆棘,或许会是根本就没有希望,但我们坚信:路是走出来的,只要我们勇敢去走,农村教育肯定会有出路。
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农村,为何就没有出路?我们的农村教育一直在培养孩子脱离农村,我们的农村教育一味地跟随着城市教育而被动行走,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都在被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所绑架。我们有理由追问,从哪里出生的孩子,从小就会受哪里的的文化熏陶,哪里就会有适合它们生长的一片晴空,让农村的孩子舍近逐远,舍本逐末,农村孩子又情何以堪?踏上农村学校的回归之旅,让优秀的教师扎根农村学校,让农村的孩子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让琅琅的书声撒播在农村大地,一切皆有可能。
从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出发,用相应的课程作出引领,聚集所有力量为孩子的个性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成为他们自己,谁又愿意舍近求远而背井离乡?耳边不由响起:中国农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陶行知《 中国农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病因已经找到了,我们能做什么?教育局长把好政策关,做个流动加油站站长,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实行按需配送;农村学校校长以开发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为重任,引领乡土文化进校园,引领孩子走出校园,向自然和社会要课堂;媒体工作者为农村教育摇旗呐喊,营造发展声势;农村骨干教师勇担课改先锋,积极践行同伴互助理念,以自我的成长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各界文人志士力尽所能支援农村,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各自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职责。利用农村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把相应的资源融于学科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地渗透,我们可以让孩子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落、走进劳动实践场所参与实践体验,我们也可以把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整理后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让这些教育资源真正地“活”起来。
当我们这样做了,或许不能够立竿见影,但我们的付出必将带来农村孩子美好的明天,就地取材,就地养才,就地成才,就地用才,农村同样能让生活更加美好。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传播已经不成问题,农村也不再是闭塞的农村,在能够实现全国优势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让有一株花能为老师和学生自己绽放,让农村学校特色斐然,让评价和选拔能深入到农村中去,最好也能带动一些名校都建设到农村中去,何愁大师级的人才不能涌现?
实现这些,需要有一个我们自己的组织,需要有一批骨干与中坚力量,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引,需要全民的觉醒,需要共同的行动。陶行知提出“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老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的农村教育观,他主张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认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去发展学生活动的本领。倘若我们能以他的思想为指导,凝聚一大批对中国农村教育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的有志之士,紧随陶行知先生的步伐,学陶、师陶、践陶,为农村的教育发展添砖加瓦,为农村的孩子成长奉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农村教育的发展指日可待。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付出就有收获,有行动就有改变。我们撒下一粒种子,也就播种了一片希望,我们所有的付出,都会有花开的声音。哪怕是一片荒原,就算是寸草不生,只要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校回归到乡土的本位,有一天农村教育就会是一片花的海洋,中国的农村教育到处都会是美丽而美好的桃花源!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