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创新中唱响校歌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4-11
“校歌?我们学校有校歌吗?”“记得以前学校好像教过,但现在想不起来了。”“会哼几句,但是没法全部唱下来?”激励、拼搏、梦想,是校歌的主旋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励志的校歌离我们渐行渐远,在不少 90后、00后的眼里,它被冠上了“过时老土”的标签。学生渴望融入流行元素,学校希望传承办学方针,这样的代沟让校歌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华西都市报》4月13日)
校歌是学校规定的代表该校的歌曲,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从著名学校到乡村小学,大都有自己的校歌,这一传统延续至今。而世界各大名校也都有自己的校歌。
然而,与校徽校训一样被视作一所学校标志的校歌,近些年来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却日渐减小了。有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校歌作为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相对于校徽校训显得更加孤寂,七成以上的学生不会唱校歌。
其实,校歌的意义并不小。校歌在激励学生成长、凝聚学校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首好的校歌,都会凭借自己鲜明的特色,对学生起着明责励志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能让学生一生都铭记在心。
目前,很多中小学生不喜欢唱校歌,这与中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不够有很大关系。当前,小学生对音乐的意识不强,中学生开始有音乐审美观时,学校就往往忽略起这方面的教育来了,为了追求中高考的高升学率,音乐课一般被语、数、外等课程占用,学生只能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体了解音乐。可是,这些媒体传播的音乐大部分被流行音乐占领,再加上校歌创作质量不高、中小学生对歌星的盲目崇拜等,都消极影响着学生对校歌的兴趣。
不过,校歌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也有存在的空间。中小学的校歌,如果歌词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大学的校歌,如果能体现出学校厚重的文化来,就是一部优美的抒情文学作品,意气风发的大学学子是会喜欢的。比如,“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南开大学校歌歌词里大仁、智勇、真纯,文质彬彬,在中国大学的校歌中独具魅力,几十年来传唱不衰,已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名歌佳曲。
当今,要唱响校歌,就要继承与创新。
先是继承。向老校歌回归,是当今一些学校唱响校歌的一个办法。有一些学校老校歌的歌词,无论思想文笔都很好,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唱起来有种令人神往的自豪,理当继承。比如,南京大学就恢复了该校历史上的老校歌。再是创新。校歌歌词要有强烈的时代影子,要有新意、曲调柔美、歌词充满梦想、简朴纯真,要能体现出学校的突出特色、催人奋进。只要不被动地赶潮流,而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找准学校的位置,就能创新出好的校歌来的。
当然,校歌传唱也很重要。学校除了在新生入学及重大活动中传唱校歌外,也可以通过传统方式的校史知识竞赛、校园广播或者新媒体方式的网络、手机、明星MV等传播。可以这么说,一首好的校歌,效果虽然有一定的限度,但是却能让学生在辛苦的校园生活中多一点心灵的柔软以及责任与使命,何乐而不为呢?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