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6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渗透于学校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每个成员的行为之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新校区的设立,扩大了学校的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但鉴于校址的偏远、建设的时间跨度等原因,使得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注意结合新校区的发展建设特点,遵循和谐发、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以人为本和注重教育质量的原则,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进行建设,形成文化层次多样的校园文化体系。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许多高校纷纷兴建了自己的新校区或分校区。新的校区的建立,扩大了学校的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但是由于空间的阻隔,怎样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传统,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得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渗透于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的各个环节中。校园文化对一所大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包括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精神陶冶,群体凝聚,心理构建,社会辐射功能以及知识、社会、思想、科学、美誉、道德等方面的价值。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体,直接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举止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高校新校区往往物质文化建设积淀不足,多数高校的新校区建于城郊或城市的开发区,建设规模大、时间长,一般优先考虑教学需要和学生宿舍,而且是边建设边使用,短期内没有形成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而学生则在相对长的时间里生活在一个硕大凌乱的工地里,感受不到校园文化的厚重,学生的归属感不强,失落感明显。有的大学在新校区建设中,注重形式上的丰富多彩,结果使校园文化表象化、空泛华、趋同化,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另外新校区的制度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多是沿袭老校区的制度文化,新的制度文化大多没有形成或者即使有了,还没有在心理上得到认可,一时也难形成制度文化,而新校区自身特点也亟待制度上的创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完善,成为师生员工所接受的制度文化。
其次新校区的行为文化出现断层,新校区远离老校区,由于地域、交通、设施、经费等各种原因,教师大多居住老校区附近,通常是上课乘车去,下课乘车回,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同时由于新校区基本进入的是低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交流不便,而且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感受不到老校区的文化辐射。
新校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有待提升,这里包含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等。虽然新校区在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但毕竟建成时间短,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的校训、校风和学风及师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情感气质等精神文化在新校区体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校区地理位置偏僻,地缘性文化氛围比较淡漠。
综上,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延续老校区长期办学形成的管理理念,发扬老校区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同时必须立足新校区的特点,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尽快建成生动活泼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