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之长城可建 思想之长城可拆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4-13
近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校园内修长城”的帖子在网上疯传。校方称,建校园“长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总投资达400万元。而继“修长城占头条”之后,该校又“空降”一架战斗机,有市民质疑是其继修长城产生轰动宣传效果后,又一次自我炒作的宣传噱头。
近年来,以“山寨知名建筑”上头条的高校可不少。2013年,酷似世界公园的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就曾在媒体上招致一片骂声。知名建筑,从历史深处走来,实际使用至今,因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而扬名海内外。高校修建甚至“山寨”知名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知名度,迎合了当今学生对于校园建筑表现出的虚荣心态。
不过,若仅以此揣度高校之心,未免有失偏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下,可以说不想“上头条”的高校就不是好高校。若高校连“上头条”的想法都没有,那又怎么肯花心思提高知名度?又怎么肯下力气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
由于民办高校的性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办学经费基本依靠自筹,不像公立高校一样“财大气粗”。一所民办高校愿意拿出400万元来为学校修长城,却没得到社会的赞扬,反倒惹得一片骂名。这样一来,哪所高校还舍得投资学校建设。倒不如捂着从学生们身上收来的学费,对殷切期盼的家长以及社会公众耍流氓,做一个“收钱换证”的文凭机器。
其实校园长城也没那么“山寨”,完全可以称得上有创新力的仿古建筑。校园长城多为4至6米的架空连廊,与依山而建的万里长城还是相去甚远。而仿造长城关隘“雄关”则是一座高层单体建筑,与注重院落布局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也背道而驰。
好好的一个借鉴前人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硬是被人质疑成了自我炒作的“山寨建筑”。究其原因,还是守旧为先的惯性思维影响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山寨文化的盛行正在消融掉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部分公众开始质疑国人的创新力,误把创新当成“山寨”甚至“奇葩”。
在公众对于“山寨”口诛笔伐之时,却错误的将模仿也归入了山寨的范畴。可公众却忽视了模仿有时也是一种创新。中国最流行的社交网络服务——微博,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用户。2009年推出的时候,微博还赤裸裸地克隆Twitter。但关键在于,微博一直不断地增加了区别于Twitter的新功能。可见创新与模仿并非天生互不相容,只是公众把自己的眼界囿于长城之内。
回顾长城的建筑史,其最盛期便是明朝。明王朝北筑长城,东搞海禁,由长城和海禁围起来的中华大地,几乎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四合院,整个中国囿于圈内便不思圈外,结果是帝国彻底丧失创新力。直至今日,国人的思想里仍存在一座围城,试图在固步自封中找到一种心安理得的安全感。最终,削弱了自我认同感,形成了自我封闭的文化心理,直至丧失自信力和创造力。
高校之长城可建也!与某些单位光收费不作为相比,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修“长城”起码是一种有行为,我们不应一味唱衰“高校修长城”,而应该为校方的创新行为点赞。思想之长城可拆也!要鼓励创新精神,就需要解除思想桎梏,敢于意识到模仿可能成为创新的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