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误区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6
现在很多学校针对自身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整体规划,但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对环境文化认识水平有限,所以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建设主题不明确,缺乏系统性
校园环境建设急功近利,没有整体规划方案,缺乏科学和系统性。许多校园的环境规划,往往受人(特别是学校的行政领导)主观臆断的影响,随意性很强,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清晰的认识,没有科学的目标、原则、方法。学校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对自身环境建设没有具体的主题形象定位,没有固定的主色调与标准色调,校园环境的分区也不明确。
对策:对校园环境建设制定可行性方案,依据学校现实情况确立环境建设的原则、方法,对校园环境的主色调和标准色调确定,对分区结构进行合理规划。
2.学校环境缺乏深入性
学校环境简单无个性。由于历史原因,以往很多学校在建设中只是重点设计了和教学、科研、办公、生活、体育等教育职能相关的建筑及配套设施,对于学校内的环境,仅规划好学校道路,并在道路两侧进行一些低层次的绿化,而没有将其提升到像重视建筑设计一样高的层次。比如,很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学校,围绕学校主要建筑的只有简单路网和简单绿化,其间最多再点缀一些纪念性的雕塑,很少看到绿地和成片的景观区域。环境建设没有全面深入展开,过于表面化。环境整体缺乏生气和活力,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策:对校园环境进行重新规划或改造设计。对校园环境进行充分的文化景观设计,使学校有更为宽敞的室外自然空间,给师生以舒适、健康、自然、艺术的享受。
3.环境建设缺乏识别性
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照搬他校,模仿校园的现象。学校没有一定的文化体系作为指导,一提到环堍建设,就是建广场、开草坪、置雕塑,对环境建设的文化主题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统一的风格定位、文化定位,只是生搬硬套,一味模仿,导致最终学校内部环境建设格调各异,杂乱无章,学校自身环境建设没有特色。
对策:以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为突破口,构建学校独有的文化体系,以学校文化系统为指导,确定学校环境主题,对学校环境进行规划,从而使学校环境彰显学校特有文化,进而增加学校环境的特色性。
4.环境建设缺乏人文性
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只重视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对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环境的建设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后,校园环境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学校对于如何营造环境的文化气息尚不明确,无法将环境作为文化的载体,进行文化的传播。另外,学校对于如何建构学校自身的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对于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将何种文化得以承载,没有具体的规划和设想。学校没有完善的学校文化系统对校园环境进行指导,使校园环境文化出现表层化、世俗化倾向,缺乏深厚的人文底蕴。
对策:积极加强学校自身文化体系的建设,将环境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文化体系建设之中。在充分整合学校自身文化、现代教育文化、地方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文化元素后,确定学校的环境文化主题,明确学校的环境定位,打造学校特有的环境魅力,展现学校深厚的教育文化内涵。
5.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教育性
学校无法使环境建设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追高攀比的现象,盲目追求学校环境高品质、高价位,以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而对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认识得不够充分,对校园环境在学校的教学开展、课程开发、德育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因素把握得不够充分,从而忽视了校园环境自身所蕴涵的教育力量。
对策:在学校环境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人与环境的对话与互动,注重景观设计中的教育因素的注入,丰富学校环境的实用功能,使校园环境建设服务于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将学校的环境建设作为本校课程开发的一部分,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成为学校室外教学的选择场所,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场所。
6.环境设计缺乏专业性
校园环境设计脱离教育实际和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人员专业性不强。校园环境规划设计一般由职务性策划机构,即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内设机构,承担规划的职责,由学校后勤总务人员自行设计,或由专门的园林规划部门代为设计,这些人员在校园环境规划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的限制,以及对学校这一特殊组织的认识程度的限制,往往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脱离学校的教育实际,脱离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从而难以使设计达到学校期望的环境育人效果。
对策: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应由专业人员完成。由专业人员对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对学校的环境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文化特点及学校的规划意愿,对学校的环境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7.校园环境建设缺乏内部差异性
校园环境建设内部差异性不明显,环境文化建设功能分区不明确。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脱离了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忽视了在校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审美水平。学校环境建设在选材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校整体环境的品位格调,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学校环境建设的风格水准,而忽视了作为学校文化主体的学生的审美需求。另外,没能依据各功能区的不同作用,营造适宜的环境文化氛围。
对策:兼顾学校的不同区域、不同人员的文化需求,对学校环境进行功能分区,针对不同人群的主要活动区域进行环境规划设计。
8.校园环境建设缺乏参与性
在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环境的观赏陶冶功能,忽视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对话。环境建设没有提高人的参与性,无法解决人与环境之间运动与静止的矛盾。
对策:加强环境建设的亲和力。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以及环境文化的营造,使人充分自觉地融人环境的整体之中。比如,景对人的包围互动以及局部环境的命名设计等。
加强环境建设的包容性,在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收集学校师生的意见作为规划参考。
加强环境建设的使用性,环境规划要便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
9.校园环境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校园环境建设缺乏生命力,没有长远的规划方案与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些学校往往将学校环境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政绩工程,将学校环境作为供校外人员及上级部门观览的形象工程。校园环境建设现代先进,而对学校环境的后期管理则跟不上建设的步伐,导致校园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边建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学校建设整体规划不系统,没给未来建设预留空间,对周围环境变化也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造成校园环境建设的成绩只是昙花一现,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
对策:学校应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对校园环境建设应制定长期可行的规划方案,为学校未来的建设预留空间,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加强学校的环境管理,完善校园环境管理机制。校园环境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与师生沟通,了解师生的需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充分予以配合和帮助。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保护。
10.校园环境建设缺乏适度性
各学校在环境建设上盲目攀比,过度追求奢华,浪费学校教育经费,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对策:对待环境建设要积极而又慎重,在环境建设的态度上要积极,应努力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在环境建设的实施上,一定要慎重,科学决策,合埋规划,坚持以实用为前提,不应去搞一些哗众取宠、不切实际的东西。要使实用、经济、美观和教育作用相统一,建设真正能够促进学校发展的精品学校环境工程。
11.环境文化标语化
有些学校的教室、会议室到处都是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及其他口号,校园里时而还能见到各种励志性的名言石刻、各种各样的牌匾标志等,个别学校领导还常以此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加以炫耀,如此,校园文化建设就走人了“学校文化标语化”的误区。
对策:学校的标语口号、楼牌标志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之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整体之中时,要使其与学校整体环境相协调。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