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理念思想力决定课程文化构建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27
如果说微观层面教学包括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方法模式、评价机制等实践程序,决定课程的有效程度和教学目标指向的完成,并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人格塑造和个性张扬的目标把握上,奠定了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那么,中观层面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在逻辑关系的探索;课程科目与学生文化成长的内在规则的把握、人文化的学科设置和有效的课堂模式研发,将在课程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向上产生质的提升。
而宏观层面特色的育人理念,既可以看作是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价值取向,校长如何选择课程设置,教学如何以特色内涵融入发展愿景的改革,还可以看作是以方法创新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推进课程模式建构,催生有效课堂目标理念的质量观。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创新力,源自于校长职业境界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建构力,体现校长“没有你就没有这种变化”的专业素养指导影响力。也就是说,评价一个学校内涵特色发展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其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建构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发,加强校本课程的思想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改革不能倬留在几个讲座和开放几个实验室这样的形式上,要把挖掘人才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作为新的课程开发的主导,因地制宜地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基础加特色”的课程模式,使不同特色的学校逐步形成体现自身特色的精晶课程。这其中,校长为什么要办学的胸襟境界和特色教育理念思想,融合多学科的专业素养领导能力,又往往会在课程研发、决策评价和指导教学适应新的变化发展中体现出来。
什么是好校长?适应社会变化,谋求和学校共同的成长者是好校长。而好校长,要勇于进行实践的反思和文化的建构。这是因为,反思是慎思独律的自省,是在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建构则是在前瞻视野的谋略中进行超前规划的谋划。反思与建构,是体现校长胸襟境界和职业素养的试金石。
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教学领导力。当学校育人方向和内涵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多元发展,需要摆脱“唯分数论英雄”的教学模式时,校长必须以一种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影响导正唯智的方法模式,必须在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挖掘上提升教学艺术的领导力,必须聚焦校情,在文化育人的理念思想引导下,激发潜质凝聚兴趣,把学校宏观的理念精神融入到课程目标内涵取向模式的建构中。
文化建构,是一个树立特色发展理念,指导全局发展的管理模式。学校文化建设的导向与发展,涉及教育精神、理念思想、文化美学、教育哲学、教育模式、方法路径、内涵特色、目标愿景等教育教学理想状态的修炼和思想境界的涵育。这其中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渗透到微观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特色理念思想所涵养的气质,为社会预期的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完善课程目标的因素,有人说在于课程的领导力。实质这是一个目标方向不明的悖论。一个没有“本土”价值取向支撑的课程教学和理念精神不明晰的课程体系,根本无从指导目标价值,因此也就谈不上课程领导力。领导力,首先在于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构建力。只有在清晰的理念思想目标取向下,才能不断地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模式路径层面上探索,才能在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找到一个即定的目标导向。而缺少方向的领导力,只能是盲目地、无序地为知识而学习,是绕来绕去又回到“以分数论英雄”的层面上。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华腾恒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