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薄”,不能忽视校风建设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4
近日,《人民日报》以“最好的资源先给教育——安徽省某县‘全面改薄’侧记”为题,详实报道了该县“全面改薄”工作的开展情况。闻后,颇为振奋。带着一种感动和好奇,笔者骑着自行车参观了几所学校。
所到之处,校园焕然一新,和记忆中的学校印象有着天壤之别。这儿是一个多年的贫困县,过去的学校只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操场是一片泥巴地……而今天,走进或凋敝或冷寂的乡村,能看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平整宽敞的塑胶操场,以及镌刻着教书育人名言的最美建筑,就是学校。兴冲冲地,参观中,笔者憧憬着农村教育的美好未来,但总有一种莫名的担心和遗憾。
又走进了一所学校,虽是周末,学校没有放假,全体教师在校长的指挥下忙得不亦乐乎。因校长和我熟悉,就主动打招呼,攀谈中,得知全校教师正在布置校园,不几日,上级领导将进行某方面工作的验收。见他们忙的够呛,不好意思添乱,就自己在校园中转转。
“校长,我们学校的校风校训还没打印?你看,怎么办?”一个年轻教师声音很响亮。
“打印呀,然后张贴到显著位置。”校长从容不迫。
“不是。校长,校风校训的内容是什么?”
“忙晕了吧,从网上查一下,改一改不就行了。”
听到校长干净利索的工作安排,我愕然了:校风校训还能“复制”、“粘贴”吗?
此时,我莫名的担心和遗憾才明晰起来,刚刚参观过的几所学校,就校园文化建设而言,不都是复制品吗?以校风校训为例,多离不开“务实”、“创新”、“和谐”、“团结”等词汇,而这些词汇是学校真正的校风吗?其实,校风“克隆”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除上述直接复制的情况以外,还有部分学校善于“与时俱进”,不断更换学校的校风校训。
按笔者的理解,校风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根植于学校所在地的文化沃土,要传承包括中华优秀教育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师生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所以,校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付出汗水,不应该是应景之作,更不能复制粘贴。这种克隆现象反映出了教育人的浮躁。教育离不开社会,但也应该有澄净的环境、纯净的追求,哪怕它只存在于教育人的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中。
还是回到“全面改薄”的问题上,校风“克隆”在名校中都是常态,让薄弱学校扎实进行校风建设着实勉为其难。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不足,更是缺少优秀师资,缺少文化,缺少内涵
所以,笔者呼吁,“全面改薄”的关键是要提供优秀师资,注重校风建设,给薄弱学校提供内涵式发展的可能。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