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大可不必秀风景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3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晒出几幅图片:安徽安庆,一小学教学楼走廊上挂满《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标牌,密密麻麻的吊牌成为校园一道风景,被市民称为最重视传统文化的学校。
校园无处不育人,一草一木结人心。墙壁、走廊这些地方都可以是校园文化“会说话”的载体。然而,像安庆一小学教学楼走廊那样“密密麻麻”挂满《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标牌,被称为校园一道风景的“校园文化”还真是少数。
时下,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跟风而进。一是校园文化呈现的载体,在视觉上不断扩张、膨大,诸如一些学校打造巨大的文化墙,巨幅喷绘图,密集标牌装饰的教学楼走廊等。二是在其载体呈现的内容上大多是《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校园文化似乎患上了文化“复古癖”,似乎唯此做方能体现什么是校园文化;唯此做方显学校是如何重视传统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表象化的背后,印证了学校校园文化的缺失。缺少沉淀,缺少气息,缺少文化,缺少气质。动辄以巨幅、集的形式扩张增容,好比容颜不佳的女子都要跟风去妆容。
教学楼走廊“密密麻麻”挂满《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标牌,秀出了校园的一道风景,其实这样的风景在我看来并不美。悬挂的标牌密密麻麻,空间视觉上给人压抑之感。密密麻麻不光是悬挂的标牌,还有标牌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于密密麻麻之中,《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的文本内容又有多少可能被夺眶入目?可能很多,也可能极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在2014年2月的另外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他又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显然,弘扬和重视传统文化,大可不必如此这般造风景。作为学校打造的校园文化墙、校园文化走廊,既要入眼(载体及呈现方式)更须入心。同时,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未必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深化研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选,精炼,厚德载物、大气沉静,润物细无声,如此,方能凸显校园文化墙、文化走廊的宣传、教育功能,方能使校园文化真正意义走向——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