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顾看“热闹”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5-03
2016年1月6日,安徽安庆,一小学教学楼走廊上挂满《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标牌,密密麻麻的吊牌成为校园一道风景,被市民称为最重视传统文化的学校。
《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毫无疑问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传承。制成吊牌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无可非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耳濡目染,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吊牌之中,花花绿绿的文字应接不暇,学生极为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让视觉疲劳。校园传统文化的渲染必须恰到好处,随心所欲的堆砌可能无功而返。校园、教室布置必须符合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校园文化是不说话的老师,校园文化必须精选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市民称这所小学为最重视传统文化的学校,结论下得未免有点过早。
根据笔者所知,现在不少学校,内容繁杂的“传统文化”到处贴挂,随意地堆砌,只是为了热闹,为了好看。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校园真正变美,也不一定能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可以说,过多过滥的宣传画、牌匾不成风景,甚至碍眼。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宣传画、牌匾制作都特别精良,商家的服务也十分周到,包括张贴布置都是商家全包,只要校长拍板,琳琅满目的牌匾什么的立即搞定,美化了校园,推销了产品,商家增加了收入,校长或许从中捞点小恩小惠。皆大欢喜,何乐不为?根据笔者的经验判断,学校制作的牌匾宣传画什么的由于缺乏严格审查,其漏洞可能百出,以讹传讹,危害不小。要知道,这样的宣传画、牌匾价格可是不菲。现在的教育经费虽说是增加了不少,但也需要精打细算,千万将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校园文化建设使必须付出的,千万不要过度消费。
现在的校园文化往往止于贴贴挂挂牌匾,大搞轰轰烈烈形式化的宣传,装点门面,至于实际教育效果如何往往不大关注。笔者认为,“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千万要真抓实干,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的大脑。
教育的形式主义,还在于一些教育督导评估可能重在听和看的层面上,走马观花,看资料、看图片、看外表、看结果、听汇报,不能深入了解,往往表面的东西更为吸引人的眼球,博得好评,于是学校找出了应付检查的规律性东西,虚幻一招。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应该不求教育表面上的浮华,不应该追求单纯的形式多样性,而需要实实在在充实教育的内涵,尽可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我们倡导教育家办学校,同时也必须倡导教育家去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一切从实际出发,遵从教育规律,不要被教育的表面热热闹闹所迷惑,看“热闹”更注重看“门道”。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