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野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围绕“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内涵、特征、要求、建设途径等见仁见智。高品位、高水准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题中应有之意,和谐校园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和谐社会的提出,为校园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些问题,可以用和谐的思想加以引导解决,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和谐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层次结构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和谐校园文化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处理好校园文化层次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校园文化与其他相关因素你的关系。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几个原则:
1.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建设是大学办学的外在条件,是办学的物质基础;软件建设是大学办学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学校对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等,是大学办学的精神支撑,这两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校园育人环境。与硬件建设相比,软件建设是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构成,它是灵魂,是更内在的东西。
2.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学校特色不明显、个性不突出。不同的大学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应成为展示其办学特色和风格的独特风景线。而现在许多学校的建筑风格、格局、规范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甚至部分高校又回到了“大而全、小而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关系、管理制度等都日趋同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并没有展现出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特色和风格,趋于雷同,千篇一律。
一所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特征。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魅力所在,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是最为突出、具有典型意义、显示巨大社会效益的学校魅力。所以,凝练办学特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突出和彰显办学特色。一所大学从其建校伊始,实际上已经在创造一段个性化的历史,高校要善于从历史沿革提炼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3.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同样也是环境和遗传的产物。因此,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开创校园文化的新局面。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在塑造新型校园文化中改造传统,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共同服从和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物质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物质基础,应该做好几点: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和谐的环境陶冶人。2.加强图书馆建设,构建合理的馆藏体系。3.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唱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核,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之一。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3.实事求是,科学定位;4.规划并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
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它对于师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催化的作用,和谐的制度文化使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校园文化是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激励的管理机制。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变成现实,就必须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最终归宿的落脚点,建设和谐的行为文化要从学风、教风、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活动这几个方面做起。
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只有各要素本身、要素与要素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都有相互协调,才能达到这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唯有处理好校园文化层次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校园文化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校园文化这个系统才能达到这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才能和谐。校园文化这个系统达到和谐,以这个系统带动其它系统,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来调和高校内的不和谐,从而使大学达到和谐,进而使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达到和谐,进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计|北京校园文化建设|北京校园文化设计|校史馆|华腾恒弈